查看原文
其他

他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我想你!

南方工报 广东省总工会 2022-05-19


这是一位父亲自学成才故事
在那个贫困年代
这位父亲靠自学掌握了缝纫技艺
此后,靠着这门技艺
他为乡亲尽心服务
为家人谋得幸福生活
这也是一个儿子思念父亲的心酸故事
尽管父子缘分只有短短十多年
但父亲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儿子
甚至延续到孙子辈
他的故事让人动容


讲述人:贺强松

父亲与我的父子缘份,只有短短的十多年。在我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因意外去世了,尽管如此,但他却在我心目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多年来,我仍然时时思念着他。因为父亲不但深爱着家人,他在学习上的求知若渴精神,在工作上对技艺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自我记事起,就知道父亲是一名裁缝。他在我们乡场开了一间裁缝店,还时常带着他的两个徒弟走村串户上门为村民做衣服。裁缝,现在应该称服装设计师,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是一份比较光鲜的职业。父亲因为拥有这一技能,在我们当地远近闻名,无论男女老幼,很多人都认识他,见了面总会叫他一声“贺师傅”。而我作为他的孩子,也很容易被人们认出,说那就是贺师傅家的娃儿,我听了心里总是甜滋滋的,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骄傲。而且凭借这一门手艺,父亲给了我相比别人家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我童年时期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我们当地还相当贫穷落后,但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却相对要好一些。比如从爷爷那里分户后,我们家最先修了新房,买了收音机、电唱机,自然还有缝纫机,父亲还为自己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这些物件在当时可都是稀罕品。


父亲裁缝店的生意好,主要在于他的技术好、服务好,收费也便宜。他做的衣服,合身美观又结实。当时做衣服是真正的“量体裁衣”,每当有顾客上门,他都亲自量好客人的身高身宽等相关尺寸,用一个专用的本子记下来,根据客人的身材特征设计合适的款式,严格按尺寸裁衣缝制。而且他裁剪技术高超,总是尽可能地节省布料,并把多余布料随同新衣送还给客人。这些布料对于村民们来说都很珍贵,稍大点的可以再缝制成手套等物品,更小的边角料则可以用来做布鞋底。父亲的细心和对乡亲们的友善,换来了更大的尊重,很多邻镇的村民都舍近求远来找他做衣服。


至于为什么父亲会学到裁缝这门手艺,我不知详情,但从大人们的闲谈中了解到一些零星信息。父亲的中学时代,正处于十年特殊年代。但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保持着求知的初心,偷偷把学校丢弃的“闲书”拿回来家来看。凭着读了一些书,父亲的眼界逐渐开阔。虽然是大山里的孩子,但他的思想早已走出了大山。


可初中毕业后父亲也只得回到农村干农活。当时农村孩子如果不上大学,几乎注定要接过父辈的锄头,继续当一辈子农民,但父亲不甘心只做个农民。父亲长得一副文弱书生样,也难以承受干农活的辛苦,爷爷说:“你要是不想种庄稼,就学一门手艺吧,天干饿不死手艺人。”


在农村能掌握一门技术,就是找到一张长期的饭票。可是学什么技术好呢?爷爷曾给父亲选了好几个行当,什么木匠、瓦匠的,但这些无一例外都是重体力活,父亲都干不来。巧的是,父亲曾从学校里带回来几本关于服装裁剪技术的书,他觉得自己适合做裁缝,就自己照着书上的方法,找些破布片学习剪裁衣服,再手工缝制。父亲做的这些“衣服”像模像样,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做服装的兴趣。于是他就用新布给家人做真的衣服,没想到大获成功,与服装店做的不相上下。这以后父亲就开始“接单”,为左邻右舍做衣服。当时农村人穿衣基本都是定制,需求量大。而父亲的手工缝制,效率太低且非常累,无法满足需求。有了一些本钱后,父亲就一个人远赴上海,提回来一台崭新的上海牌缝纫机,并在镇上开了一间铺子。再后来,缝纫机增加到三台,母亲也成了他的好帮手,生意一度红红火火。
父亲自学成才,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我相信,这“奇迹”的背后,一定是父亲热爱阅读的求知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才掌握了技术的精髓,逐渐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有时我想,父亲具有的这些宝贵精神,不就正锲合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吗?可以说,当时的父亲就是一名非常敬业的工匠。
天有不测风云。在我初中快毕业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带走了父亲,我家也因顶梁柱的坍塌从此家道中落,但父亲留给我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我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父亲爱好阅读的习惯在我身上也得到充分体现,并“遗传”给了我的儿子。在我的影响下,我那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从小就迷上了阅读,他的小书架上满满都是他读过的书。
我永远怀念我的父亲。


策划:南方工报编委会

转载时注明出处


   •  





国旗做头像违法?别慌,权威回应来了


我爸的故事比我牛太多了!


广东工会融媒体中心
编辑:孙科琳
审核:张任青子
审发:苏晨

为这位爱学习的父亲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